从出生之初就带着清库存标签的唯品会,正在努力撕掉自己
从出生之初就带着清库存标签的唯品会,正在努力撕掉自己“库存清道夫”的标签。
本文核心观点
1.核心业务利润高、收缩业务控制成本,是唯品会持续盈利的主要原因。
2.能否通过奥莱新零售模式实现市场增量,将是唯品会面对的一大重点考验。
3.行业的库存问题短期内难以解决,特卖模式仍有较大发展机会。
如果不是凭借着无孔不入的广告投放,可能很多消费者已经忘记,唯品会这一曾经的“电商第三极”。
2012年,唯品会以“在线奥特莱斯”的特卖电商故事在美上市,两年内市值从2亿美元飙到百亿美元。
但2015年,唯品会妖股“现形”,随后多年市值骤跌,归入沉寂。当外界以为它会成为下一个凡客诚品、聚美优品的时候,它却逆势反转,重回百亿美元俱乐部,并在其他电商大面积亏损时,实现了持续盈利。
能在大电商平台的间隙中找到适合自己的生存空间,并非易事。但生存空间不等于增长空间,特卖这门生意还能做吗?细究唯品会的当下,不少人对其商业模式抱有明显的怀疑态度。
持续盈利的真相
在电商领域,除了阿里之外,能保持长期盈利的几乎很少:京东成立12年,今年才开始盈利;拼多多大肆补贴,至今仍在亏损。
唯品会是个例外。
根据其2020年第二季度财报,公司已经连续31个季度实现盈利。二季度净收入达241亿元,同比增长6.0%,高于市场预期;归母净利润15亿元,同比增长88.9%,活跃用户数3880万人,同比增长17%。
“特卖模式具有天然的盈利性,且唯品会在供应链和限量尾货的竞争上,早早就建立了优势,一直保持着自己的核心地位。”百联咨询创始人庄帅对此分析。
目前,唯品会的收入主要来自三部分:以服饰穿戴等高毛利品类为主的自营产品、以面膜、口红等低毛利为主的第三方品牌、以及线下的杉杉奥莱。
其中,自营产品的收入占比长期在90%左右,第三品牌方与杉杉奥莱合计占比在10%附近。
同样是主打自营,唯品会的变现方式有点类似于京东。不过,造成二者毛利率差距的根本在于品类差别:
京东以3C为核心,产品拓展到百货、超市、医药等全品类,唯品会则聚焦在服饰穿戴美妆领域。美妆、居家等品类,对于唯品会的用户来说,只是需求补充,垂直电商属性明显。
唯品会CFO杨东皓曾表示,其核心业务利润极高,主要由服装类别驱动。
据财报显示,服装等相关产品为公司贡献了70%以上的GMV,服装品类的毛利率高,且平台不压货,因此毛利常年维持在 20% 左右,远高于同行。
这是唯品会持续盈利最关键的原因之一。
除此之外,成本控制也是其实现持续盈利的原因之一。
与热衷砸钱补贴的其他平台不同,唯品会对成本的控制几乎达到了惊人的地步:多年来,唯品会的市场、研发和行政三项费用,占营收的比例长期保持在10%以下。
这几乎是其他平台是无法想象的数据。以拼多多为例,仅 2019 年一年,其市场营销费用就达到 271.7 亿元,占营收的比例高达 90.14% 。
在履约成本上的控制上,唯品会也成效初显。
过去2年,品骏快递的高投入以及高履约成本,影响了唯品会的净利增长。去年三季度,唯品会把品骏分拆卖给顺丰后,其每单物流成本从17.12元下降25%到12.92元,促使履约后毛利占GMV比例从7.3%上升到9%。
由于每单履约成本下降,唯品会的用户复购增速变为19%,大于下单用户增速14%。
与持续盈利相对应的,是唯品会近年一直下滑的月活增速,以及相应跌至个位数的营收增速。第二季度财报发布当天,公司股价一度跌超20%,损失近200亿元。
在电商行业残酷的竞争环境下,一味只顾赚钱并不能彻底俘获投资者的芳心,长期发展的可行性和未来的成长空间,或许更为投资者们所看重。
线下补足特卖版图
和聚美优品一样,过去几年里,唯品会一直在尝试“出圈”,收购乐蜂网、开设生鲜社区店“品骏生活”等,驻足过多个电商风口。
但多元化业务不仅没有为其带来新的增长,反而让其用户增长持续下滑,营收几度放缓,毛利率从接近24%下降到20%以下。
直到2018年7月,唯品会不得不承认转型失败的事实,宣布回归特卖赛道。
将重心回归到货,唯品会内部认为“未来用户会在线上线下多重购买”。于是在2018年初,公司启动了线下渠道的布局,试图进一步强化线上和线下的特卖生态体系。
线下矩阵包括唯品会线下店和唯品仓两类,前者开在购物中心里,后者开在社区里,售卖的品类与线上核心品类一致。
这类门店从2018年第四季度陆续开出,从一线城市到五线城市都有布局。截至2019年末,公司拥有大约300家线下店、以及200家唯品仓。
重仓投资线下“奥莱”,则是唯品会线下布局的重要一步。
今年7月10日,唯品会以29亿***现金收购杉杉商业100%的股权。杉杉商业的主业是运营奥特莱斯,目前有5个奥特莱斯广场在运营,还有5个在规划建设中。
零售电商行业分析师王君认为,如果线下奥莱把线上线下的会员体系打通,无疑将重塑目前特卖领域的购物体验。
“从发展趋势来看,进军线下或是唯品会在全盘考虑和注意到特卖的长期作用后,早已准备的一个动作。”王君对此认为。
不过,市场对唯品会收购奥莱能否得到效融合也充满疑虑。
在二季度的财报电话会上,唯品会表示线下店目前体量还很小,对总营收影响不大,至少在一段时间内,线下只能算是流量来源的补充。但唯品会首席财务官杨东浩解释,现有的杉杉奥莱都是盈利的。
艾瑞咨询数据显示,2016年以来,国内服装电商市场规模增长迅速,尽管赛道拥挤,但市场的增长空间仍在。
王君认为,对唯品会而言,市场空间是有的,线下布局的基本渠道也具备,未来的发展方向已经明确,能否通过全渠道融合的奥莱新零售模实现市场增量,找到一条新出路,将是其管理团队面对的一大重点考验。
特卖是门好生意吗?
尾货无疑是个独特的商品品类。
有潮流特征的服装鞋帽类商品,对于厂家和渠道来说,有很强的清仓需求。中国人口基数大,不同人群对商品的潮流需求又有所不同。
零售电商行业分析师莫晗认为,相较于线下店铺,电商可以相对“长尾”地满足不同地域、不同人群对商品潮流的不同需求。
唯品会正是把这两个需求对接起来,把高性价比品牌商品以低价售卖,形成了在尾货品类上的强势平台,其商业模式是成立的。
阿里、京东注意到唯品会在尾货品类的成功以后,加快步伐切入尾货市场。主打分销模式的爱库存、好衣库等新型电商也顺势加入。
但综合型电商的特卖业务,只是其体系内的一个小分支,不会成为平台的主流模式,对唯品会这个专门做特卖的垂直电商来说,冲击力度有限。
而唯品会借助先发优势,优先占领了一定规模的用户心智,留给后来者特卖垂直电商的机会并不多。
这也是京东战略入股并增持唯品会的主要原因。
一些业内人士认为,随着技术的进步以及更多的使用数据进行管理,产销两端的数据将趋于同步,各大品牌商对于库存的掌控力越来越强,库存风险将越来越低。越是知名的大品牌,其库存管理效率越高,最终产生的滞销尾货就越少。
这个趋势对于消化库存的唯品会而言十分不利。
但庄帅表示,以销定产是未来社会的理想目标,但要改变后端生产模式连接前端的需求,这个过程比我们想象中的要长,在未来十年、二十年,库存仍会长期存在。
短期来看,受疫情影响,服饰行业的去库存压力明显,品牌商加速去库存销售的需求也更加强烈。唯品会曾向媒体透露,多家品牌商找到他们想要销售两年以上的库存,在平台上开一个清商品渠道,帮助他们解决库存问题。
而长期来看,中国的经济发展和人均 GDP 水平,也已经到了“应该出现大型特卖商”的阶段。
“我国社会消费占GDP比重连年上升,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。当GDP和消费额越高,生产的东西会越多,供大于求时,尾货商品和特卖模式就有机会。”庄帅说道。
根据艾瑞咨询数据,2019 年中国特卖市场规模预计超过 1.5万亿元,预计 2021 年超过 1.6 万亿元。
各种因素综合交错下,当下的服装品牌对特卖渠道的需求变的旺盛起来,很多品牌甚至把唯品会的特卖模式看做是第二条增长曲线。
一些国内外知名的体育运动品牌,把唯品会的特卖看作一个现货的重要出口,还有一些品牌,开始向唯品会提供定制或者专供的商品,包括一些知名化妆品会在唯品会上销售更大容量的定制装。
这对于专门做特卖的唯品会而言,显然是好消息。
尾声
今年9 月初,唯品会正式升级 Slogan 为「品牌特卖,就是超值」,引入品牌定制款式,只限唯品会渠道。并把自己的目标客群扩大到了女性、男性、老人、孩子等不同性别年龄的广谱人群。
面对风云变化的电商市场,即使唯品会做着自己“擅长的事”,仍需要破解拉新难、营收增长缓慢、业绩周期波动大等等难题。
从出生之初就带着清库存标签的唯品会,正在努力撕掉自己“库存清道夫”的标签。
2、本网其他来源作品,均转载自其他媒体,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不表明证实其描述或赞同其观点。文章内容仅供参考。
3、若因版权等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络,请在30日内联系我们,电话:0755-32905944,或者联系电子邮件: 434489116@qq.com ,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。
4、在本网发表评论者责任自负。
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,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,发言请遵守相关规定。